要论铠甲的防御力,肯定是金属铠甲最佳,像中世纪的欧洲骑士都是身披重铠,穿在身上刀枪不入寻常武器基本很难对它造成伤害。
但是这东西缺点也很明显,比如负重大、造价高、生产周期长等等。这也是为何后期清军放弃了金属铠甲的原因。
铠甲这东西并不能说越坚固越好,还要视情况而定。
当年努尔哈赤起兵抗明的时候,就只有十三副铠甲,后来随着八旗子弟兵的不断壮大,传统的金属铠甲已经不再适合他们,他们便又借鉴了明军的棉甲。
首先这东西造价低廉,相比铠甲的大金属贴片制作棉甲实在是太过轻松,只需要把棉花打湿之后反复打压成薄片,然后把棉片缝在棉布上即可。
展开剩余65%相比于金属铠甲的千锤百炼,棉甲在生产工序和造价上都比金属铠甲更加适合大规模武装。虽然金属铠甲防御性能不错,可是也并不是没有缺点,铁片之间的间隙就是最好的攻破点。只要将武器刺入其中便可破防,这种几率还是偏小的,当然了清朝后期都是使用火药的,这类枪械都为散弹类枪械,虽然射程不远穿透力不强但是胜在杀伤范围大。
而传统金属铠甲鳞片间的间隙无疑是最好的破防点。而棉甲就能很好地避免这点,别看它是棉甲但也不是完全由棉花打造的,分为内外两层,在棉甲的最内层还嵌有一层铁片使的棉甲足以抵挡低端火器的伤害。
还有一个原因是早期同明朝军队进行交锋中,发现鸟枪的弹丸在远距离射击是无法穿透层叠起来的棉花纤维的。
另外,满族兴起于东北。他们的早期活动范围都在东北地区,到了冬天之后这里的气候特别寒冷。这个时候穿戴金属铠甲不仅不御寒还会增加寒意,而如果再配上厚厚的棉大衣,士兵的灵活性就会大大下降,而且金属铠甲都是由是金属贴片拼接而成异常厚重。
而这个时候如果佩戴棉甲,不但可以御寒保暖,还能在作战的时候少穿一两件内衬,更加灵活,早期清军的棉甲都重达二十斤左右,所以丝毫不用担心它们的防御能力。
但是棉甲也不是每个清军都可以穿的。
早期清军都以八旗兵为主,他们都有铠甲可穿而且战斗勇猛。
可是随着战争的不断减少,八旗子弟开始不断腐败,贪污严重。官吏争相贪污,克扣军费严重。军费不断缩减,那铠甲制造自然成了难题。军队能穿的铠甲也是越来越少。
再加上军队为了区分军队,显示八旗子弟的与众不同。棉甲就算有也是优先配给八旗兵,像绿营这样的是无权穿戴的。
当然了,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,武器技术的不断发展,铠甲的防护力自然也是大不如前。到了后来清军干脆用布褂代替这些铠甲。可能这也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改变吧!
发布于:天津市